「從街頭幽默紅布條到網路爆紅案例,行銷創意為什麼總是曇花一現?紅布條行銷理論揭示了創意手法的生命週期,以及品牌為何必須從長期經營著手。」
為什麼紅布條成為台灣行銷的代表性符號?
在台灣街頭,開幕或折扣活動,最常見的宣傳方式就是在店門口掛上一條「紅布條」。這種形式簡單、直接、醒目,能夠立刻吸引路人的注意。
但有趣的是,紅布條後來不只是一種促銷工具,甚至演變成了一種 網路文化與行銷現象,有些店家會用紅布條寫上幽默文案,甚至跟隔壁店「互嗆」,讓路人拍照、上傳社群,進一步引爆媒體報導,這是我所觀察到的——紅布條行銷理論。它不只是一種形式,而是行銷創意循環的縮影。
當我們在網路上以「紅布條」為關鍵字去搜尋的時候,會發現有非常多的紅布條創意文字內容,有些還有與隔壁店家對打或是跟競爭對手一起攜手合作的款式,但是做這些紅布條梗圖對於行銷的幫助是什麼?在街頭隨處可見的紅布條行銷,其實背後暗藏一些行銷原則,這類型的行銷手法其實也同時顯現了「先建立、才行銷」的意義與重要性。

什麼是「先建立,再行銷」
許多對行銷工作不瞭解的人會認為要做行銷其實要花錢買廣告,其實像這樣的觀念並不完全正確,隨著時代的發展廣告型態也不斷在變化,回顧20年前社會大眾是單純接收資訊的角色,所有的廣告型態都是單方面的輸出,除了像是電視廣播的call in或是回郵信件能夠為閱聽眾創造一點雙向互動的機會,基本上十之八九都是由廣告主購買廣告產生曝光機會,在民國80幾年以前,當時的社會正處於經濟起飛後的年代,大多數人的口袋盆滿鉢滿,社會氛圍也較為純樸,因此顧客對於廣告行銷的接受度較高,基本上只要有購買高速公路旁的報紙廣告、電視廣播廣告、帆布廣告或更甚者高速公路旁的T霸廣告等,都能夠快速創造廣告帶來的訂單與收益。
那為什麼會說「先建立,再行銷」?因為現在的廣告型態與台灣早期社會截然不同,現代社會隨著網路發展興盛,從桌上型電腦到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大約都是9成以上甚至是超過100%,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沒有電腦或是沒有手機的人,也因此廣告不再只是買了曝光就有用,我們更應該著眼於為潛在顧客提供什麼價值資訊,能夠吸引到他們進到我的店面或網站產生購買機會,才是目前行銷成功的know-how,即便ChatGPT當道,但人類仍然是目前能夠提供價值訊息的唯一來源,這些原創能力目前都還難以被AI取代。
當你正在開始建立一個品牌的時候,先為自己的品牌尋找定位,重複反思我能為潛在目標顧客提供什麼樣的價值訊息是關鍵第一步,當品牌有了價值再去行銷才能事半功倍。

紅布條行銷的四個階段:創意生命週期
從案例觀察來看,紅布條行銷的效果大致上會經歷四個階段:
1. 創新期(新鮮感)
一開始,紅布條只是一種傳統工具。但當有人用它寫上「反差幽默」的標語(例如:「別去隔壁買!」),立即因為 出乎意料 而吸引了媒體與社群的關注。
2. 成長期(爆紅效應)
隨著第一批案例爆紅,其他店家開始模仿。這個階段紅布條成為一種「流量密碼」,人人都想用。
3. 成熟期(泛濫與稀釋)
當越來越多紅布條出現時,觀眾開始習慣,媒體也不再大幅報導。即使文案再犀利,也可能被歸類為「又是紅布條梗」。
4. 衰退期(觀眾免疫)
最後,紅布條甚至可能被視為「廉價手法」。觀眾對這種形式產生免疫,效果大打折扣。
這四個階段正是「行銷創意生命週期」的縮影。
為什麼紅布條行銷告訴我們「行銷不能等到需要才做而且不能埋頭苦幹」?
從紅布條的案例,我們可以看到關鍵啟示:
-
行銷不是臨時救火,而是長期建設。
如果品牌平常沒有累積形象,效果往往曇花一現。 -
受眾的注意力是有限且會轉移。
今天有效的方法,明天可能因為被模仿而失效,但是成長方向在哪裏找對人制定計劃執行也是重點。 -
品牌價值才是長期競爭力。
創意手法只是「放大器」,真正能留住顧客的,是品牌本身的信任與差異化。
紅布條行銷理論的三大核心觀點
-
創意會隨時間貶值
沒有任何一種行銷形式能永遠有效,必須不斷創新。 -
品牌建設要早於需求
不要等到「需要業績」才開始做行銷,因為那時候通常創意已經過期。 -
長期經營比短期爆點更重要
紅布條能帶來一時的吸引,但只有品牌持續在對的方向輸出價值,才能帶來長久的成長。
結語:紅布條之外,品牌行銷的真正價值
紅布條行銷理論,不是鼓勵大家都去掛紅布條,而是提醒我們,行銷手法只是工具,創意會隨著模仿與時間而失效,唯有從 品牌核心 出發,結合長期策略與不斷創新,才能真正抓住觀眾的注意力。
所以無論你是新創品牌還是老字號企業都應該思考,我的品牌故事,是否能在觀眾「還沒免疫之前」就被記住?如果明天紅布條失效,我還能靠什麼與觀眾建立連結?
把不相關的兩個點連在一起是我們的樂此不疲創意方法!
歡迎與我們聯繫 LINE @807LKUBW